小时候读《陋室铭》,朗朗上口,被文字的韵律吸引。
到了一定的年纪,经历了买房卖房,再去读《陋室铭》,发现其中蕴含这一些选择房子的规律。
清代学者谢有煇读了这篇文章,感慨地说:“陋室但作知足话头,终脱不得个'陋’字。以'德馨’为主,则室以人重,陋而不陋矣。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。虽不满百字,而具虎跳龙腾之致。”
很明显,一个家庭的房子好不好,其重点是人文环境好不好,不能只看房子大小,装修如何,门口有没有大马路等。
解读文章,也见证了一句俗语:住宅近五处,十家九家富。
图片
01
近名地,好做生意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
我的三姨,家在南岳衡山附近。
这些年,衡山旅游是非常火爆,附近的居民参与其中,靠摆摊为生。
雨天卖雨衣雨伞,天晴卖草帽;也有人做烧烤,卖冰棒、香火等。
三姨做了一个烤鱼摊,一年到头,也能赚五六万。
我的表叔,家住东江湖畔,靠种果树为生。当地的桔子特别有名,地方还创立了专用的品牌。
表叔家的桔子,自然不愁卖,一年赚七八万,问题不大。
但凡涉及到买卖,名家效应是特别明显的。
同品质的柑橘,甘蔗等产品,不同的场地,这受青睐的程度,大不一样。
因此,我们靠近有名气的地方,物产能够更好销售,如果有人慕名而来,又形成了旅游产业。这是一举两得啊。
02
近自然,休养生息。
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”
东汉末年,诸葛亮住在乡下,刘备三顾茅庐,请他做军师。
一方面是诸葛亮的智慧很多,一方面是乡下便于修身养性,让人进一步读书,思考,考察社会的真实情况。
东晋的陶渊明,挂印辞官,到乡下定居,写下大量的文字,成为了一笔知识财富。
为什么很多城里的房子,一旦靠近公园,就会被人喜欢。因为推开窗户,就能够看到风景,让人心旷神怡。
走出家门,就能够感受自然,让工作一整天的疲惫,慢慢松懈下来。
假如推开窗户,看到工厂,跳广场舞,暴走等,心情就不那么好了。甚至会很烦躁。
和自然近一点,鸟语花香,对人的心态,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
图片
03
近好邻,互帮互助。
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”
春秋时,齐国的宰相晏子,有一个老邻居,是做鞋的。
齐景公借着晏子出差的时间,帮其把房子扩大,把邻居赶走。
晏子回到家,马上把邻居请过来,并且对齐景公说:“邻居家做鞋子,一旦搬家,很多老顾客找不到,生意就不好了。”
邻居之间,有说有笑,能够谈国家大事,市井趣闻,没有一个地痞无赖,这就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也许现在的人,到了城里,和邻居都不熟悉。但是你一旦知道邻居是一个小人,曾经干了杀人放火的事情,你还能睡得安稳吗?
闲来无事,和邻居聊一聊,互相了解,也互相帮助,家庭就安宁。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,遇到麻烦,远亲不如近邻。
04
近书本,子孙好学。
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”
北宋名人王安石,到了京城之后,派家人寻找住所。
王安石说:“我们去春明坊。”
原来,春明坊里住着一个藏书家“宋敏求”。
后来,司马光也常常来宋敏求家。于是就形成了“以书会友”的场景。
《曲洧旧闻》中记载: “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,以便于借置故也,当时春明宅子比他处僦直常高一倍。”
这学年,很多城市都推出学区房,也就是书本带来的好处。
在古代,寺院是读书的地方。比方说,范仲淹小时候,就在寺院读书;苏轼被贬黄州,就住在定惠院。
到了现在,读书的地方就更多了,图书馆,博物馆,文化宫等。靠近这些地方,子孙很容易感受书香,对于学习更有热情。正所谓,近水知鱼性,近山识鸟音。
图片
05
远衙门,亲近民众。
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
《陋室铭》的作者刘禹锡,因为参加王叔文的“永贞革新”,得罪了权贵,被贬到安徽和州。
当地的官员见他是一个被贬的人,就处处刁难。
一开始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面江的地方,后来调整到县城北门、县城中部,房子也小得可怜。
刘禹锡却乐在其中,因为这样的安排,让他远离了衙门,少了很多的衙门事务。
和衙门远了,你和群众就近了。
多了群众的喜欢,你能够学到很多,也能够体会很多,正所谓,高手在民间。
在古代,被抓到衙门里的人,都是麻烦不断的人。你和他们扯关系,这也是就找麻烦。因此,眼不见为净。
反过来,远离衙门,家庭自然清静。这样的道理,在当今,也有一定的意义。比方说,房子靠近监狱,估计你不会喜欢。
图片
06
如果的房子在有价值的地方,就算房子里只有一瓶一钵,那也是是好房子,如孔子云:何陋之有?
房子和环境搭配,相得益彰,那就让房子更有价值。哪怕是一座普通的茅草屋,也会蓬荜生辉。
如果你到一座城里定居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房子,不要以房子很大,门口很闹,价格很高为标准。到乡下建房子,多考虑好邻居,安全等因素,别耗费太多的钱。
房子里的人,出门遇到的人,都是阳光灿烂的人,幸福一代又一代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